高考总复习 高考语文复习方法 高考语文近年考点分布及复习建议

来源:本站   |  发布时间:2025-09-24

高考总复习 高考语文复习方法 高考语文近年考点分布及复习建议

  一、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整体概况  纵览2012到2016五年全国卷试题  从试卷结构按排角度看,均没有多大变化;  从命题设计角度看,试题能够均匀分布各知识点,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,具有较强的针对性;  从试题题量上看,题量安排科学,分值设计合理,难度适中,考点全面;  从考查形式上看,命题灵活多样,能够针对考生的实际,使每一位考生都能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。  二、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各版块纵向分析  (一)论述类文本阅读

年份试卷选材内容考查点2012全国卷《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》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;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;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。2013全国Ⅰ卷《〈老子〉的年代》①分析理解文章内容;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;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。全国Ⅱ卷《试论中国风文化的“历史素地”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》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;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;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。2014全国Ⅰ卷《美的奥秘》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;②理解文章重要内容;③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。全国Ⅱ卷《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》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;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;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。2015全国Ⅰ卷《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》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;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;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。全国Ⅱ卷《艺术是什么》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;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;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。2016全国Ⅰ卷《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》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;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;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。全国Ⅱ卷《塞壬的歌声》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;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;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。全国Ⅲ卷《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》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;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;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。

  从2012年到2016年,论述类文本都是全国卷试题的必考内容,设置三道小题,均为客观题,每小题3分,共9分。选材一般是社会科学类文章或自然科学类文章,内容涉及政治经济、历史文化、文学艺术等,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,凸显其文化含量、人文价值、教化作用。选文一般在1000字左右。  从近五年考查的篇目看,社会科学类文本占主导,自然科学类文本只是偶尔出现。  2014年,全国I卷是文艺论文,全国II卷是史学论文;  2015年和2016年,全国I卷是史学论文,全国II卷是文艺论文;  2016年全国III卷兼顾文学与史学。  2014年、2015年的史学论文都与现实密切相关,如2014年论述古代食品安全监管问题,2015年论述宋代的金融特点。在考点安排上看,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文章内容成必考点。从试题难度看,近几年的试题考查更灵活,错误选项设置更加隐蔽,有一定难度,需要将各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分析比较。  (二)古代诗文阅读  1、文言文阅读

年份试卷类型人 物出 处考 点 分 布2012全国卷萧燧《宋史》①理解文言实词(单音节词)在文中的含义;②筛选文中信息;2013全国Ⅰ卷马文升《明史》③归纳内容要点,概括中心意思;全国Ⅱ卷李揆《旧唐书》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。2014全国Ⅰ卷于休烈《旧唐书》①理解文言实词(单音节词)在文中的含义;②文言文断句;③归纳内容要点,概括中心意思;全国Ⅱ卷韩文《明史》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。2015全国Ⅰ卷孙傅《宋史》①文言文断句;②古代文化知识;③归纳内容要点,概括中心意思;全国Ⅱ卷来护儿《北史》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。2016全国Ⅰ卷曾公亮《宋史》①文言文断句;②古代文化知识;全国Ⅱ卷陈登云《明史》③归纳内容要点,概括中心意思;全国Ⅲ卷傅珪《明史》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。

  从2012年到2016年,文言文阅读试题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态势,以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。该题分值基本保持在19分。约占高考语文试题总分的12%。其中客观题3小题,每小题3分,共9分;主观题为翻译题,包括两个小题,每小题5分,共10分。阅读文本均为人物传记,字数大约在600—700字,涉及的人物大都是忠臣良将或在某一方面有建树的人物。  高考阅读文段从思想上来说必须是“文以载道”,从文字难易程度上看必须是“浅显易懂”,近五年的选文均出自《二十四史》中的记叙性文段,阅读材料难度适中。2014年试卷用文言文断句题替换了文言文实词题,2015年试卷用文化常识题替换了信息筛选题,2016年沿用2015年的考查形式。高考命题组将文化常识这道题归入“理解”层级,而非“识记”层级,其实质是考查考生对实词更深层次的理解。这道题的变化体现了高考试卷重视传统文化精神的方向。  2、古代诗歌阅读

年份试卷类型作者及朝代题目体裁考 点2012全国卷晏几道(宋)《思远人》词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;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。2013全国Ⅰ卷陆游(宋)《鹊桥仙》词全国Ⅱ卷朱熹(宋)《次韵雪后书事二着》(其一)诗2014全国Ⅰ卷无名(宋)《阮郎归》词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;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。全国Ⅱ卷韦庄(唐)《含山店梦觉作》诗郭震(宋)《宿渔家》2015全国Ⅰ卷岺参(唐)《发监洮将赴北庭留别》诗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;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。全国Ⅱ卷韩偓(唐)《残春旅舍》诗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;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。2016全国Ⅰ卷李白(唐)《金陵望汉江》诗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;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。全国Ⅱ卷杜甫(唐)《丹青引赠曹将军霸》(节选)诗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;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。全国Ⅲ卷曹翰(宋)《内宴奉诏作》诗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;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。

  《考试说明》对诗词鉴赏的总体要求为:鉴赏文学作品形象、语言和表达技巧;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。近五年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,选材范围非常广泛。但从整体上看,仍然以唐宋诗词为重点,名家名篇相对减少,考生不熟悉的作品比例大,名家的非名篇和非名家的名篇所占比重不断加大。题材上突出写景诗和咏怀诗,篇幅上是短篇,即是律诗或者双阙的词,2016年全国II卷节选了古体诗中的八句。太短和太长的诗歌均不便于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,也不便于试题的命制。其最主要的变化是2014年出现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,2015年和2016年与课内诗词结合考查,既考查考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,又考查考生对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记忆的熟练程度,还考查比较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。两道试题的考点分别涉及诗歌的思想内容、艺术特色、语言风格,其中分析作者的思想内容、鉴赏表达技巧(表现手法)是高频考点。此类试题需要考生在整体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题,单纯的背诵答题公式和术语无济于事。

声明:本站文章为中国教育网原创内容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。
产品建议及投诉请联系:12345678@qq.com